杨东平:只要择校存在 家长的焦虑就解决不了

7月24日,“双减”政策落地,力度前所未有。校外培训遭到整顿之后,长久难解的教育资源均衡化命题,也随之再度浮出水面。近些年,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伴随着公办学校的掐尖,民办教育的扩张,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壮大。

“双减”政策会给中国义务教育带来怎样影响,民办教育又将走向何方?就这些问题,《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

杨东平:只要择校存在 家长的焦虑就解决不了

杨东平。图/中新

择校源于教育资源不均衡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评价校外培训机构,其本身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规范和整治教培产业能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

杨东平:内地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和功能已远远超越了培训机构本应有的面貌,这样的样态是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近些年,由于资本加持,国内的校外培训机构力量已超过很多学校自身,体量也越来越大,疯狂逐利。本来作为学校教育衍生的教育活动,最后反噬、绑架学校教育。政府要下很大决心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但正常的课外培训从来都有必要,其包括两个功能:一者是补差,一者是陪伴。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并不指望其学到什么,只是希望有人陪他写作业,到家长下班时再将其接走。在台湾,补差又被称为补救教育,是政府行为。老师首先甄别每个班有几个后进生需要补课。每周有两到三个下午,学校会在日常授课老师以外,安排专门老师对这些学生补习。付给老师的酬劳也有专门的教育经费支出。

把培训机构全部消灭了以后,是不是家长们的焦虑就消除了?其实,家长的焦虑是由择校而引起,培训机构只不过放大了焦虑。只要择校存在,家长的焦虑就解决不了。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后,问题就回到公办学校自身。能不能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均衡发展和公平招生,这才是关键,做不到的话家长照样焦虑。

在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都没有所谓的名校,这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义务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视同仁的教育。没有择校的需求,就没有课外培训。把公办学校做均衡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位,公办资源不均衡,正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所有症结所在。

中国新闻周刊:多年以来,国内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症结是什么?

杨东平:自上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施行重点学校制度,公办学校系统形成了一批重点学校。这些重点校在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就变得不合法,但变相的重点学校始终存在,某种意义上,还在不断壮大。从当地政府来讲,也希望有几所拿得出手的像样的学校。

从另一个维度来讲,一些有家庭背景的子女在这样的重点学校上学,这本质上是一种特权教育。国内有着等级化的学校制度,学生家庭背景和学校等级非常相关。利益阶层愿意保持这一制度。

中国新闻周刊: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方式和路径是什么?

杨东平:首先是就近入学,这肯定是均衡学生资源最关键的措施。近些年,小升初的秩序已大幅改善,但择校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应更加公开透明,保证公平公正。只要存在点招,实际上就是对义务教育的亵渎。

除了生源,还有经费问题。从公共教育拨款来看,每所学校都享有生均拨款,这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各个学校还可以另外获得一部分拨款叫专项建设经费,经费来源可以是教育部,也可以是各市区。专项经费的数额往往是很大的,甚至远远超过生均拨款。在教育经费配置上,我们仍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在美国和韩国,如果想要申请经费创办一所创新学校,一个原则是,经费将优先用于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依照教育公平理念,资源应向那些最薄弱学校倾斜。在国内,很多时候是资源向重点学校倾斜,锦上添花,重点学校就会越做越大。

由于经费倾斜,重点学校能获得更多教育资源,可以聘请更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教师待遇也远远高于普通学校老师。这又带来下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流动的障碍。

民办教育应回归教育本身

中国新闻周刊:民办教育也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评价过去40年来,民办教育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杨东平:民办教育发展之初,国内将其定位为拾遗补缺,即利用社会资源来扩大教育资源,弥补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时至今日,这一任务在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完成,而在这些地区,民办教育的作用发生异变,一些民办学校和公办校竞争生源,造成基础教育系统分裂。有的公办校成为民办学校的备胎,这肯定是不合理的。

民办学校中,有一类叫“公参民”学校,是指公办学校举办的民办学校。这样的学校本身就是不合法的。其运转模式是公办学校通过民办学校营利、跨区招生,在全国各地举办分校等,这就是典型的衡水中学和衡水一中的关系,衡水中学所创立的超级中学模式。这也是国家目前整顿的一个方向。

8月26日,在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教师整理分发好的新学期教材。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多地教育部门发文,要将当地民办义务教育占比控制在5%以内。最新颁布的《民促法实施条例》中还规定,民办高中应主要在学校所属范围内招生,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的可跨区域招生。对此你怎么看?

杨东平:首先说占比5%的规定,这相当于对民办教育“瘦身”。我们可以对比看一下,在欧洲国家,民办义务教育的比重通常在3%~7%,日本是2%。而且,国外民办学校规模都很小,不会像国内民办校一样依靠资本加持,以上市为目的,追求大体量,跟公办校形成竞争性关系。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选择。

但多地制定5%的依据从何而来尚不可知。如果各地制定相同比例,这肯定是简单粗暴的。因为各地差异非常大,有些地方是外来人口流入地,比如东莞,民办教育体量非常大,而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就没有民办校,所以各地具体比例的确定应把握一个总体的原则,但同时有弹性,各地可依照实际情况,有自主权来调整,而不是一刀切,直接将民办校都关停。

至于《民促实施条例》中民办高中跨区招生的规定,相当于做了一定妥协。但总体而言,像以往那样野蛮的跨区招生将会得到遏制,这样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衡水中学这样超级中学未来会怎样发展还不好说,毕竟它已经成为河北地区的品牌。我的希望是衡水中学和衡水一中逐渐正常化,变成两所独立的学校,将捆绑招生的链条切断,招生规模得到控制。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民办教育的未来会走向何方?你也提到过大民办教育,这一理念如何理解,怎样实现?

杨东平:中国民办教育一定要摆脱资本化方向,回归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本质上来。但我们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又非常难。我们国家办学门槛太高了,整体来说,中国教育举办权并没有开放,这也使教育家办学难以实现。不久前,我走访一所民办学校,学生只有200人左右,属于小规模学校,但要满足办学条件,获得办学资质,要投入6000万元。在丹麦,任何一个家长都可以举办学校、幼儿园。该国的普惠性幼儿园以家庭和社区为依托,只要招满18个学生,持续办学一年以上,就可以合法化,获得政府占办学成本70%以上的财政支持。这就叫主权在民,开放教育,这也是大民办教育的实质。如果中国能够允许家长、社区自主举办小规模学校,中国教育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能得到一部分有效解决。

从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经验来看,另一项重要改革是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促使其成为创新型的学校。就像美国的特许学校、韩国革新学校、中国台湾实验学校的改革一样,保持学校公办性质不变,教育局和学校签订契约,设立一定的改革目标和考察期限。学校有办学自主权,做创新实验,教育局逐年评价,达成目标继续办学,否则办学自主权被收回。公办学校体制改革在中国内地还没有启动,但这是趋势,有助于公办学校形成自身的活力和多样性。

技能型人才至少应在高职来培养,而非中职

中国新闻周刊:这两年,中考也引发公众热议。多地中考录取率在50%上下,被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国家政策层面还有普职比大致相当的规定,这被认为对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普通高中和中职1:1的分流,你怎么看这个政策?

杨东平:在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升普高的比例是不一样的。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升普通高中比例是非常低的。一个县就一所普通高中,大概只有1/3学生能升普高。到2019年,全国范围内,高中阶段普职比大致为6:4。但各个地区又有所不同,北部一些省份普高比例更高,超过60%,东南沿海地区差不多在50%左右。

产生差异原因或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市场、产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因此普职比绝不仅仅简单是做一个规划,要求1:1的前提,是要看有没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就业岗位。强行规定普职比,会进一步加剧教育恐慌,除非职业教育做得非常好,有很大吸引力。即便职业教育发展很好,也不宜用普职比去规范。在国外,这种比例是自然形成的。

近两年中职招生人数增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开通了3+2的中职升大专的通道,也就是说报考人数的增加是为了升学,而非面向就业。这也和引导学生更多选择职业教育的初衷有偏离。

在眼下,中职教育的水平是非常差的,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从产业升级和发展来看,中职生不太符合需求,所以以后对普通劳动力的要求应是高中毕业,包括更多技能型人才,应在高职这个阶段来培养,而不是在中职。

就职业教育而言,一个非常基本的前提,必须依托企业和产业来办,而不是教育局办,教育局只能办普通学校。因为办职业学校的成本是普通学校的三倍左右。中国中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能办出好的职业学校。

地方政府教育行为和评价短期难以改变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大家还在讨论高中是不是该纳入义务教育,或者实行10年义务教育,对此你认同吗?

杨东平:这里面还是涉及教育经费的问题。教育领域的共同认知是,如果要延长一年义务教育,首先应延长的是学前,即学前一年免费,这也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因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社会整体收益远远高于高中教育。

中国新闻周刊:你觉得下一步教育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点是什么,亟待改变的教育生态要素是什么?

杨东平:中国的教育改革有两个基本诉求,第一是解决当前的热点难点,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小升初竞争等。第二,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但就现阶段而言,首要还应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且要设立有限目标。

首先是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问题应放在第二位。尤其小学教学,涉及千百万学校和教师的行为。作业量光靠发文很难改变,地方政府、学校的教育行为、教育评价也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现在很多地方还在抓学校排名,升学率。此轮“双减”政策前,上海很多小学数学考试最后一道附加题就是奥数题,这样的考试评价就是在给家长施加压力,让其带孩子去参加校外培训,超前学习。

现阶段,理论上小升初已没有选拔性考试了,但初中还在搞点招,因此要把公办初中不规范的行为管住。就高中教育而言,理论上,随着中国少子化和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上大学已经不是问题,可以解放大多数的学生。

婴幼儿食品行业快讯:伊利股权激励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

09-30

开学啦|“神兽”无人接送怎么办 接送钟点工走俏 收费按次算

行业快讯 09-04

为了让孩子睡眠得到保障 教育部回应!将调整中小学“上课”时间

行业快讯 09-03

广州市妇联:推动优化妇女就业生活环境 建议出台具体化、易操作的政策

生育政策 09-03

教育部回应:9月1日起调整学年制 “663”或将调成“543”?

行业快讯 09-02

标签:行业快讯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