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下儿科医生和幼师人才紧缺 提升职业价值和待遇很重要
-
2016-09-23 11:19 来源于:福建省教育厅
全面进入二孩时代之后,儿科医生紧缺而导致儿童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简称“儿医荒”)。透过新闻报道与媒介传播,这一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热论。儿科医生的培养与供给等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的迫切现实问题。
与儿科医生一样,幼儿园教师的人才紧缺与资源短板问题(简称“幼师荒”),在全面进入二孩时代的特殊背景下也再次引发公众的普遍关注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6年“两会”期间发布的消息,实行全面二孩之后,我国每年将会新增300万儿童,按照现在的学制将会新增900万儿童在园读书。教育部新近颁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幼儿园的师生比需达到1:5至1:7。按此标准计算,新增900万入园儿童就需要新增130万至180万幼儿园教师。再加上既有的缺额和人才流失,幼儿园教师的人力资源短板问题相当突出。
“儿医荒”和“幼师荒”的根源何在?这是补齐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紧缺这块短板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总结相关报道,医务界对此问题的普遍性看法是,“儿科医生风险大,任务重,个人发展空间小,工资待遇不高”,即儿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严重不足。同样,“幼师荒”的问题根源也在于职业吸引力的严重不足。医务界的普遍看法,也道出了幼教界的普遍心声。
幼儿园教师与儿科医生的职业都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服务对象相对特殊。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处于发展阶段早期的学前儿童。这一特殊时期决定了这两个职业的工作压力非同寻常。
这种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的压力来源于专业技能的挑战。0~6岁的新生儿、婴儿和幼儿,其生理机能、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有待发展完善,这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有关儿童早期护理和保教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从业者必须具备充分的耐心和爱心。
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儿童家长的态度。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易患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好奇活泼,喜欢探索,但又缺乏理性认知与行为控制。对他们的医疗护理与保育教育存在较大的不可控风险。对于那些不懂得尊重儿童发展与教育规律、不懂得医学技术和科学保教、求全责备而吹毛求疵的家长,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常常遭受责难和非议,甚至谩骂与攻击。这种被公众普遍认为是“伺候小孩”而费力不讨好的职业,其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二是薪酬待遇相对较低。无论是儿科医生还是幼儿园教师,都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培训才能持证上岗,都属于职业岗位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工作者。然而,现有的价值评价体系和薪酬分配体制使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与其专业培养和职业培训I所付出的资源成本不相平衡,与其劳动强度和精力支配不成比例,也就无法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致力攻读该专业和从事该职业。此外,即使从事了该职业,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的流失问题也相当严重。
三是学科地位相对薄弱。儿科在综合医院不受重视,其学科地位也受波及,通常被戏称为“小儿科”。学前教育在教育学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和学科地位也不高,常常也被称为是“小儿科”。“小儿科”的尴尬也常常会影响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声望与生涯愿景。
由此可见,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等专业化儿童早期服务人才资源的紧缺,与其职业地位和行业待遇普遍偏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力资源的配置,既受政策调控的影响,但更受人才市场的主导。职业吸引力是影响人才供需关系与人才自主流向的一个关键要素。
除职业情怀与个性倾向外,薪酬待遇与声望地位是衡量一个职业吸引力大小的核心标准。因此,提升儿科医生和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地位,建立与专业特质和职业岗位相匹配的劳动价值评价体系和人事薪酬制度,才是破解“儿医荒”和“幼师荒”这一难题的根本。否则,即使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得再多,也难抵转行流失带来的人才缺口,更别论吸纳优秀人才或从根本上提升其职业服务的专业品质。
-
2017出生人口1723万 全面二孩政策这个“大招”没有用?
01-19
-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 孕产妇死亡率继续降低
10-28
-
全面二孩政策开放 婴童消费规模扩大 童装市场的快速增长
10-06
-
“全面二孩”政策带动消费红利 婴幼童行业再次迎来发展机遇
07-10
-
全国人大再谈全面二孩 首个孕婴童进口展落户广州
03-20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