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孕妈妈们的饮食注意事项

胎宝宝的成长发育和准妈妈的健康跟饮食息息相关,饮食一直是孕期注意事项中非常关键的一项。

那么,孕晚期饮食禁忌有哪些?孕晚期饮食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孕晚期饮食错误观念

1、主食热量很高

其实很多主食不但热量不高,还可以提供饱腹感,反而有利于控制体重,比如燕麦、红豆、荞麦和黑米等。然而一些高热量食物却往往被忽略,比如1个鸡翅膀的热量与3两米饭相当。

2、粗粮取代细粮

吃主食的精髓在于粗细搭配,如果粗粮吃太多,就会影响消化,增加胃肠负担,造成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长期大量食用,还会影响人体对钙、铁等矿物质吸收,降低人体免疫力。

3、晚餐不吃主食

其时晚餐不吃主食是错的,因为如果人体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就会动用组织蛋白质及脂肪来解决,而组织蛋白质的分解消耗,会影响脏器功能;大量脂肪氧化,还会生成酮体,导致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

二、孕晚期饮食禁忌

1、维生素A不过量

孕妇摄取太多的维他命A,会导致早产和胎儿发育不健全,所以每日只可摄取 400-1250微克的维他命A。

2、要远离咖啡因

孕早期应该远离咖啡和茶。含咖啡因的食物具有兴奋作用,食用过多会刺激胎动增加,甚至影响生长发育。

3、不碰过敏食物

怀孕后就应该完全不碰会引发过敏的食物。因为当过敏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会在母体产生一系列过敏反应,从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也会影响胎宝。

4、避免高糖高脂

吃太多高糖、高脂肪食物如汽水、糖、薯片令孕妇过胖,从而增加妊娠性糖尿病、妊娠性高血压的情况,除增加日后患糖尿病和血压高的机会之外,分娩时也会有困难。

5、不要吃太多糖

过多摄入糖容易引起胃寒呕酸水还容易发胖。而且过量糖分会消耗母体的钙质,当母体钙质不足时,会影响胎儿的牙胚生长,从而影响乳牙发育,抗龋的能力也会下降。

6、避免腌渍食物

人工腌制的酸菜、泡菜等几乎不含任何营养成分,却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可导致胎儿畸变,不适宜孕妇食用。

7、便祕增加腹压

小茴香、八角、花椒、胡椒、桂皮、五香粉等热性作料容易消耗肠道水分,使胃肠分泌减少,造成肠道干燥、便秘。孕妇便秘全力解便而使腹压增加,造成胎动不安、早产等不良后果。

8、少喝冷饮刺激

冷饮太冷饮料可使胃肠血管痉挛、缺血,出现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胎儿对冷刺激敏感,使胎儿躁动不安。

9、凉性薏仁流产

薏米是一种药食同源之物,中医认为其质滑利。药理实验证明,薏仁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可促使子宫收缩,因而有诱发流产的可能。

三、孕晚期饮食注意事项

1、高蛋白要适量

医学研究认为,蛋白质供应不足,易使孕妇体力衰弱,胎儿生长缓慢,产后恢复健康迟缓,乳计分泌稀少。故孕妇每日蛋白质的需要量应达90-100克。

2、不宜补钙过量

孕妇盲目进行高钙饮食,大量饮用牛奶,加服钙片、维生素D等,补钙过量,胎儿有可能得高血钙症,出世后,易使卤门太早关闭、颚骨变宽而突出。

专家提醒:孕妇怀孕前期每日需钙量为800毫克,后期增加到1100毫克,钙质应合理摄取。

3、酸性食品少吃

怀孕易择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早孕症状,不少人嗜好酸食。然而怀孕早期的胎儿酸度低,母体摄入酸性药物或其它酸性物质,易大量聚积于胎儿组织中。

专家提醒:这样会影响胚胎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与发育生长,并易诱发遗传物质突变。

4、高糖食物少吃

孕妇在怀孕期肾排糖功能可能降低,如血糖过高则会加重孕妇的肾脏负担,不利孕期。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削弱人体的免疫力,使孕妇机体抗病力降低。

5、咸食不吃太多

有些孕妇饮食习惯嗜好咸食,尤其是北方居民较严重。医学认为,吃盐量与高血压率发病有一定关系,食盐摄人越多,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也越高。

温馨提示:虽然孕晚期胎儿生长速度加快,需要更多的营养素,但是准妈妈孕晚期饮食也要注意适当的节制,避免因营养过剩导致胎儿过大或者准妈妈出现血压偏高等情况。

孕期知识 | 孕期应该如何补钙?要注意什么?补充多少呢?

西安纽兰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3-15

孕期知识 孕妈妈如何预防过敏

01-13

孕期知识:羊水被称为胎儿的第一道保护线 究竟起着多大的作用

09-17

孕期知识 这些举动对胎宝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08-01

孕期知识:孕中期保健和孕检的经验

07-14

标签:孕期知识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