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团购,食品品牌值得抓住的DTC转型机会?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段唱词也像是社区团购这几年经历的缩影:

疫情下的团购,食品品牌值得抓住的DTC转型机会?

与之相对,在上海疫情期间,一种由品牌主导的团购模式正在兴起,FoodTalks网站汇总了食品团购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实际应该远不止这些品牌),包括餐饮品牌在内,目前有近400个食品品牌开展了团购业务。在Foodtalks 5.17食品战“疫”线上论坛,嘉宾们也探讨了疫情期间的“社区团购”给渠道带来的启示。

在行业内,关于这种模式的讨论也很热烈,有人认为这种模式是“昙花一现”,不可持续,有人将之称为社区团购的“复活”,但在我们看来,这种由品牌发起,消费者自发组织成团,品牌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模式,反而与在海外兴起的DTC模式更加类似。

那么,由品牌发起的团购模式和社区团购到底有哪些区别?品牌能从疫情期间的团购经历中,沉淀下哪些经验?新的团购模式中,是否藏着食品品牌DTC转型的机会?

01

社区团购vs团购:不是复活,而是新生

疫情期间,许多食品品牌在自己的官方渠道发布了团购的海报,海报上的信息包括商品、价格、起送量、联系方式,以及团购的注意事项。

品牌会自己联系经销商、物流公司,自己征集团长,以保证出货量和配送,承担了一部分电商平台和渠道网点的功能。

这种团购是“社区团购”吗?想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下社区团购的发展历程。

社区团购龙头兴盛优选于2013年在湖南成立,其主打的模式是“预售+次日提”,即先收集好客户的需求,平台汇总后,向供应商下单,配送到相应的自提点。

当时,社区团购能吸引到中老年人,并不完全是因为低价,“不用去菜市场,前一天在手机上操作一下,第二天在小区门口就能取到菜”的便捷性,极大优化了腿脚不灵便的老年人的购物体验,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是,互联网巨头们加入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社区团购进入“疯狂补贴”时代。

互联网打法的本质是“烧钱换流量”,在一轮轮的烧钱大战中快速决出一二三名,这种打法在“外卖大战”“网约车大战”“共享单车大战”中被多次验证可行。但在生鲜、快消品这块硬骨头这里,互联网巨头们踢到了铁板,社区团购这潭水也被搅浑了。

一轮轮的烧钱大战之后,监管的重锤落下,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是补贴力度不如以往,购物体验也越来越差:自提点越来越少,货物送达时间一再推迟,团长们的服务态度也不再热情。

而品牌们更是不堪其扰,早在2020年12月,可口可乐、卫龙、金龙鱼、香飘飘等品牌就纷纷发出“禁止给社区团购平台供货的通知”,以抵制恶性的低价竞争。

两相比对,不难看出,社区团购是一种新零售模式,以平台为主导,品牌只是其中的一环。而疫情下的团购,是在以往的零售模式“失灵”的特殊时期,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场双向奔赴。

02

疫情下的团购,教会了食品品牌什么?

1、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有多少种可能?

我们在疫情期间调研了多个品牌的情况,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品牌开展团购业务的契机,是消费者的“呼唤”。

吾岛酸奶提到,他们开展团购业务的起源是,品牌社群里的粉丝强烈呼唤要喝酸奶,并且称“你们只负责把货送过来,我来当团长”。

某咖啡品牌,则是员工被亲朋好友“骚扰”:“你们公司不是做咖啡的嘛?能不能送货,怎么能买到?”

元气森林也在“元气黑板报”分享了类似的故事:有人给公众号留言,表达自己对元气乳茶的渴望。

恒天然集团在出席Foodtalks 食品战“疫”线上论坛时同样分享了类似的经历:有一名员工看到小区群里有人问怎么能买到安佳的黄油,这位员工想“这不就是我们公司的产品吗?”,于是联系上公司的经销商,帮邻居买到了黄油,公司意识到消费者有这方面需求,马上系统化地在社区开展了团购业务。

或许有人会说,商业行为而已,何必把品牌说得如此“和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品牌的角度,看到的将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一个品牌突破了重重关卡,承担着仓储、物流成本上升的损失,终于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之后,却还是很可能被批评“又不是刚需,为什么要挤占物流资源”“只想着卖货赚钱,发国难财”。

对品牌而言,或许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躺平”。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至少不会招来无端的指责。但是品牌们没有选择自我保护:

“我们的想法很单纯,满足消费者的心愿,让他们能在封控的日子里吃到想吃的,喝到想喝的。"

很多品牌都向我们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买卖之外,是不是其实还有更多可能?

就像那个给元气森林公众号留言的粉丝,她会碎碎念地说“做核酸做得喉咙疼”“头发掉得比猫掉毛还快”,把品牌当成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

还有那个联系到吾岛酸奶的粉丝,她会“恨铁不成钢”地推动吾岛开展团购业务,还帮忙把最难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了。

恒天然也在分享中谈到,借助团购建立起来的联系,在社区中做了一次产品调研,许多消费者提出了建议。

过去,我们经常会提及“品牌要和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但往往指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品牌要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提供情绪价值......来吸引消费者。

疫情之下的团购,却让我们看到:消费者也很愿意和品牌交流,甚至提供帮助。

而这对品牌的启示是,有时候不需要一味地展示自己,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可能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颠覆整个渠道体系很难,那颠覆一环呢?

渠道,是快消品品牌的命脉。

传统的渠道模式,产品要经过一层层的经销商,才能最终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电商平台的出现简化了部分流程,缩短了链路。

然而,无论哪种方式,都涉及多方的利益博弈,很多时候品牌也只能处于被动的境地,想加强自己对渠道的管控能力,却无从下手。

2020年社区团购能成为风口,也侧面说明了行业对新的渠道模式的“渴望”。

疫情下的团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点不一样的可能:颠覆整个渠道体系很难,那颠覆一环呢?

社区团购和由品牌发起的团购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团长身份的不同。

社区团购的团长有兼职和全职两类,在“百团大战”期间,一个人同时成为几个平台的团长也很正常,大家的诉求是增加一份额外收入,并不会对平台有归属感和忠诚度,谁给的佣金多就为谁服务罢了。所以,社区团购的团长难管理、流动性大。

而品牌发起的团购,第一阶段的团长大部分是员工或品牌的忠实粉丝,或者想给小区提供帮助的人。他们都有为品牌形象负责的意识,也会主动向品牌反映问题。

比如有团长发现一些微型社区和老龄化小区,很难凑到起送的额度,反映给品牌,品牌就会调低起送量,或是以捐赠的形式送给老人。

团长这一环有了变化之后,消费者的体验、品牌对渠道终端的掌控能力都直线上升。

那么,既然全新渠道模式的建立尚需时日,是不是可以考虑先优化渠道上的某一环?

3、品牌的“目标消费者”,到底是谁?

目标消费者的框定是必要的,会直接影响品牌定位。

但是,现在有些品牌的目标人群规划,有些“变味”了,某业内人士曾戏言:“看了10个品牌文件,9个的目标人群是20-30岁,一二线城市的女性消费者,这群人到底要买多少东西?”

可以感受到,部分品牌在框定目标人群时,缺乏思考。千篇一律的目标人群划分,也让品牌失去了个性。

这次疫情下的团购,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中老年人对新品牌的接受度并不低,甚至相比年轻人,他们会对自己认可的品牌更加忠诚。

而其实,通过年龄、性别、地域等指标构建目标消费者画像,应该是一个后置的动作,即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后,品牌通过这些维度的分析,来为决策做出参考。

在购买行为发生之前,品牌用这些维度把自己框定住,并不合理。在消费分级的背景下,通过地理人口特征,也很难了解一个人真实的生活和消费状态。

在这一阶段,通过心理特征或生活方式来描述目标人群,会更有效。比如奔驰定位于优雅富有,宝马定位于体验驾驶乐趣。

在分析方法层面,尼尔森IQ曾分享的“人群聚类”模型值得参考。

尼尔森IQ在研究一款儿童食品的过程中,发现年轻时尚女性的忠诚度比原本的目标儿童用户还要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产品自身“卡通、可爱、萌”的特点刚好满足了年轻女性的情感需求。此外,相比儿童用户,她们还具有更高的购买力、更多的食用场景。[1]

改变寻找目标用户的思路和方法,很可能会找到新的增长方向。

03

属于中国食品品牌的DTC模式,有了雏形?

回到很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疫情结束后,这种由品牌主导的团购模式,可持续吗?

如果把疫情下的团购,理解为渠道模式,答案是消极的:论覆盖的人群广度、配送速度、商品丰富程度,品牌都很难和电商平台、大型商超抗衡。这段时间的火热更多是特殊的环境因素造成的,但是如果把团购视为DTC模式的一种补充,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

国外的DTC模式,追求“个性化定制产品”,这个定制具体到了产品的包装、配方、口味,对供应链的要求很高,成本压力也很大。

这次疫情团购让我们看到,“个性化”不用具体到每一个部分,提供给消费者他们需要的产品、或者解决方案,消费者也可以很买账。

比如消费者想要的是喝拿铁,疫情下燕麦奶、椰汁和咖啡的组合团购就很受欢迎,这也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出的灵活调整和合理外延。

而DTC模式的另一个核心价值,在于能获得精准的客户,并且品牌能和消费者在每个触点紧密互动、数据收集和回流也很少遇到障碍。

而国内市场现有的经销体系,往往涉及多级经销商。“客户信息”是经销商和品牌谈判的筹码,品牌往往难以获取真实、有效、即时的消费数据。

但是疫情下的团购,给品牌们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新可能——为什么不可以让品牌的员工、品牌的忠实消费者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当“团长”呢?

无需把团购模式作为渠道的一种,仅在新品测试、调研阶段利用好疫情期间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也可以让品牌受益。

需要指出的是,海外消费品市场比较成熟,各个赛道的大品牌多如牛毛,新品牌有抢占细分赛道的刚性需要(细分的程度会达到非常之细),所以DTC模式尽管天花板有限,也可以完整保留,但是国内市场并不适合尝试完整的DTC模式,即绕开所有平台,自己建立触达消费者的渠道。

一是成本投入会非常高,不太现实。二是通过这次疫情大家也可以发现,几大电商平台已经有了一定的背书效应。比如保供物资中出现的龙金花食用油被怀疑是“三无”品牌,怀疑理由之一就是“电商平台搜不到”。

DTC模式更适合我们参考的是一种思路。一种在每个环节,都努力做到和消费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意识。疫情下的团购模式就是一次很好的预演。对于中国食品品牌来说,没必要把自己建设成一个“DTC品牌”,但是可以把DTC的思路,融入到各个环节中。

04

结语

如果说社区团购是一直被按“加速键”,导致局面失控,那么这次疫情给城市按下的暂停键,刚好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时机。

疫情终会过去,能否把这段时间经历的挣扎沉淀成经验,是值得品牌们思考的新问题。

婴幼儿湿巾行业现状分析:功能多元、原料天然成为趋势

婴童用品 06-13

一批母婴违法案例曝光;中国母婴健康万里行启动;中国母婴店奶粉陈列竞赛开启

奶粉,母婴市场 06-13

乳制品品牌如何做全渠道转型?这一点是关键!

乳业 06-13

生鲜乳价格下降了多少?哪个地方的奶酪完成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天润乳业花费超6000万做这件事……

乳业 06-13

宜品蓓康僖50亿产值羊乳工厂正式投产;和氏美贝嘉线上线下齐发力;

羊奶粉 06-13

标签:食品经销商看点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