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酸奶“减速发展”,该如何拯救?

中国酸奶市场似乎还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除了蒙牛、伊利两大巨头外,不断挤进来的新玩家都可以分一杯羹,乐纯、简醇、吾岛、北海牧场......不一而足。

它们有强调“简洁”配料的,巴不得瓶身上的“0”越显眼越好;也有不断加料的,啵啵球、跳跳糖、烤奶皮......让人不禁怀疑,酸奶的尽头竟也是八宝粥?

中国酸奶“减速发展”,该如何拯救?

即便是新消费遇冷的2022年,新锐酸奶品牌简爱、吾岛接连宣布完成融资,也一定程度上代表资本的持续看好。

然而,中国酸奶市场的喧嚣让人差点忘记,它其实已经悄悄减速很久了。

中国酸奶“减速发展”,该如何拯救?

据Euromonitor欧睿数据,自2014年起,酸奶年度复合增长率便首次出现下滑,2014-2021年,酸奶市场的年度复合增长率一路降到了8.63%,预计2022年为8.2%。

有乳企告诉FBIF,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酸奶市场“下滑”严重。

01酸奶增速“下滑”,原因几何?

消费升级、冷链物流成熟、新消费崛起、乳制品市场教育完善......如果我们用常用的逻辑来分析酸奶市场,似乎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然而恰恰相反,酸奶遇到了增长瓶颈。

即便是新消费品牌扎堆抢占的低温酸奶赛道,也在2018年放缓了增速。根据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20年低温酸奶市场整体销售额同比下滑12.5%。

新希望乳业今年5月的一份机构调研中指出“于行业而言,低温酸奶品类近一两年表现较为疲软。”

甚至,在消费者对营养需求更加重视的疫情期间,酸奶也不断下滑。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购物者报告之中国快速消费品》显示,2021-2020牛奶取得了14.7%的销售额增长,奶酪增速更是高达33%,然而酸奶的销售额下降了7.8%,被列为低速增长品类。

酸奶增速下滑,有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等宏观环境因素,也有自身的问题。

一方面,酸奶品类在中国本身就有天花板。对于许多中老年人而言,不适宜加热饮用的低温酸奶,并不符合传统饮食习惯。同时,随着减糖风潮兴起,人们对于酸奶含糖量的讨论不断,含糖酸奶不够健康,原味酸奶又太酸,也让消费者在如何挑选酸奶时陷入迷茫。

常温酸奶的出现,打破了低温酸奶冷链困局,也让酸奶成为送礼的选择,让酸奶有机会与白奶一起竞争,甚至诞生了300亿级品牌安慕希,同时也拉高酸奶的市场规模。但常温酸奶因工艺不同,在口感上与低温酸奶又存在不小的差距。

另一方面,比起白奶,酸酸甜甜的酸奶更加像饮料或零食。CMMS市场调研显示,约达65%的消费者选择白奶的主要原因是补充营养,而近40%的消费者认为好喝是选择酸奶的核心因素。

酸奶的可创新空间更大,因此风味酸奶、果粒酸奶层出不穷,不断打破品牌的边界。在消费者心智中,这些都被消费者称为“酸奶”的品类,稀释了酸奶原有的营养属性,而更像是休闲食品,也因此让酸奶的饮用场景变得更加模糊。它们的竞品除了白奶之外,还延伸到了茶饮、饮料甚至零食等品类,品类变得不再是“刚需”。

比如简爱母公司朴诚乳业与富友联合的合资子公司推出的OP3N,就是瞄准年轻客群推出的更加零食化的品牌,与传统酸奶形成了错位竞争。其首款“酸奶慕斯”,将酸奶与甜点融合创新,更像慕斯的口感。近日推出的“爆珠嘭嘭”则加入了薄皮爆珠来丰富饮用体验。

虽然对不少乳企来说,酸奶的零食化被它们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换个角度思考,一旦酸奶产品更像零食或者饮料,那么消费者尝新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补充营养的需求,它们会不停尝试新的酸奶,对于品牌的忠诚度也就会随之下降。

凭借“冰淇淋化了”等网红产品快速发展起来的天润乳业,近几年也遇到了增长瓶颈,网红酸奶不复往日热度。

此外,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大多伴随着对“旧消费”的“推翻”。“零添加”酸奶的出现拔高了行业门槛,逐渐消费者认识到普通酸奶中糖含量过高的问题,并在消费决策中下意识地选择更健康的酸奶。

君乐宝旗下简醇酸奶就抓住了减糖风潮,并利用一系列的营销、渠道打法,在一众“零添加”酸奶品牌中突围,2022年1-5月销售额同比增长84%,欧睿调研结果显示,简醇在零蔗糖酸奶品类已成为全国销量第一。

简醇酸奶可以背靠君乐宝,凭借产业优势,降低“边际成本”,从而在终端售价中建立优势,但大多数新消费品牌却“下沉”困难。新消费带动了酸奶行业的整体价格上涨,近几年也有不少媒体指出,酸奶变贵了。

消费群体是一个金字塔型结构,越靠近金字塔顶端,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就越强,新消费品牌通常都会瞄准这一类人群。但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当新锐酸奶品牌执着于“高端”争夺战,在金字塔顶端扎堆,高端消费者已经不够分了。

同时,渠道也在趋利,最近“雪糕刺客”引起了讨论,但实际上如今货架上的“酸奶刺客”也不少,1-3元的联排酸奶被挤到货架角落,5-15元左右的酸奶开始占领大众市场。有不少消费者表示,酸奶快喝不起了。

再结合酸奶的零食化趋势来看,假设高价位酸奶撞上了降价的喜茶,消费者会选择哪一个,可能思考的维度就不仅仅是酸奶和茶饮的不同而已。

除了上文提到的定价、“内卷”等问题,乳企为白奶投入更多精力等因素也同样造就了酸奶增长疲软的问题。

02“下滑”难题,与日美竟是“殊途同归”?

市场增速下滑的问题,只在中国出现吗?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对照美国日本的市场情况就会发现,竟然是“殊途同归”。

更早把酸奶工业化生产的美国市场,已经几乎把所有酸奶类型都卷了一遍,美国货架上的酸奶品种可以说是眼花缭乱,Plain、希腊、冰岛、开菲尔,让人不知道选哪个好。

美国早已进入了红海,也更早迎来了市场疲软。Mintel在2019年11月发布的《美国酸奶和酸奶饮品报告》中指出:“品牌试图通过增加创新来弥补业绩不佳,但这最终导致了市场拥挤,同类相食,因为消费者尝试了一个又一个新产品,却没有增加总购买量。”[2]

但在市场增长停滞的同时,美国酸奶市场也不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消费品牌”,真实演绎了“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比如希腊酸奶Chobani、冰岛酸奶Siggi’s、澳式酸奶noosa、法式酸奶oui。

它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就像是鲶鱼,重塑着酸奶品类,同时,它们还通过多元化推新来寻找新的增长点。纵观中国市面上的很多酸奶品牌,我们甚至可以在它们身上看到一些美国品牌的影子。

这些新兴酸奶品牌的销售表现几乎都超出了市场整体水平。在截至2021年10月16日的52周内,美国市场酸奶类总销量增长了3.4%,而Chobani则增长了9%。noosa在2021年的增速也高于酸奶品类的总体增速。

再看日本市场,酸奶市场整体趋于饱和,市场规模变化不大,同样面临增速下滑带来的“内卷”问题。

但日本酸奶市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迎上健康化、老龄化趋势,步入功能性时代。酸奶品牌们在菌种、配料应用上不断加大研发,产品已经细分到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功能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而其中诞生了不少明星产品。

明治在2009年推出的R-1乳酸菌酸奶一开始在日本市场销量并不理想,但是伴随着2012年开始的市场推广,消费者逐步建立起对产品功效的认知。据统计,该品牌2018年8月-2019年7月累计销售额位列日本酸奶品类第一。2021年,明治还以“明治佰乐益优R-1风味酸乳”的名字,将该产品引入中国。

据明治乳业介绍,日本特殊益生菌酸奶市场已独立发展,明治乳业拥有约5000种乳酸菌菌株,并在日本酸奶市场占有41.2%的市场份额。

森永针对高血压等人群推出的酸奶Triple Yogurt更是体现了其在酸奶“黑科技”上的优势,这款酸奶添加了森永专利成分MKP水解酪蛋白肽“Met - Lys- Pro”,因为直击消费者痛点,已经卖出了2亿瓶。

日本在酸奶功能性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据环球网报道,在新冠疫情爆发时期,日本甚至出现了民众“疯抢”酸奶的现象,导致多家超市断货。这个现象表明,在日本,酸奶这个品类仍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增速的下滑并不代表品类的老化。

03拿什么拯救你,“减速”的酸奶?

从美国、日本市场来看,由于市场越来越饱和、人口红利减少等原因,酸奶整体市场很难再回到高速增长期,增速“下滑”几乎是不可逆的。但在中国市场,酸奶仍是一个值得发力的品类。

一方面,虽然增速下滑,但酸奶市场仍处于缓步增长期。近几年,凭借人口红利和消费升级,中国酸奶市场体量和增速已经在全球市场上领先,但在人均饮用量、酸奶的多元化上与欧美国家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些都为酸奶品牌留足了上升的潜力。

另一方面,酸奶是高附加值产品,也是品牌更容易建立起差异化优势的品类,无论是零食化的酸奶,还是功能化的酸奶,总能找到那群需要它的消费者群体。

如今,乳业已经呈现出双龙头、多区域乳企的竞争格局,强者恒强,它们掌握了大量的奶源、渠道,集中度越来越高,小企业成长为巨头的机会变小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新品牌没有办法从缝隙中找到突破口。

以美日市场为鉴,未来,我们能看到的是乳企走向分化,更多像Chobani这样“小”而美的酸奶品牌出现。它们的优势是通过创新和营销,创造新的品类,并逐步吸引巨头加入,共同把盘子做大。

以希腊酸奶为例,有专注于将希腊酸奶甜品化的乐纯,有围绕希腊酸奶进化和分化,要做“新一代高端酸奶”的吾岛,正是这些品牌的合力,才能把希腊酸奶品类在市场中打响。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这些新品牌未来谁能笑到最后,但无可否认的是,它们的出现确实让天下乳企卷了起来,在风味口感、功能、包装上都推动了酸奶市场的消费升级。

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这些新品牌的创新也容易陷入同质化,“力往一处卷”。口味、配料的创新偏多,但真正的工艺、菌种创新仍显不足。当减糖成为标配,跳跳糖、啵啵球也不足为奇时,行业也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真正建立起护城河。

同时,“乳业和芯片行业一样任重而道远”,过去我们疯狂从国外引进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逐步夯实了“硬实力”,但是仍需要认识到,中国酸奶行业还存在很多“软实力”问题。

近期在酸奶行业屡次曝出的大肠杆菌、酵母超标等问题,已经暴露了众多品牌随着做大,在代工厂模式下,对品质、食品安全的把控力不足。

当下很多企业的解决方法是自建工厂,但供应端管理,也不仅仅是多建几家自建工厂就能解决的,而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并加以实践。否则,自己建再多厂又能与找到靠谱的代工厂拉开多少差距呢?

酸奶也“内卷”!产品高端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产品价格!

06-29

金贝氏酸奶怎么样 口感好 助力宝宝营养好吸收

沈阳金贝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6-27

Ivenet爱唯一韩国酸奶溶溶豆 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杭州知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6-25

安慕希推出甜郁芒果酸奶新品,宣扬中国好味道

06-22

乳品品牌Öarmilk吾岛获数千万Pre-A轮融资 主攻低温酸奶“战略无人区”

06-20

标签:酸奶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