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亿后,伊利还能怎么涨?

在国内几无对手的伊利,需要把未来当作对手。

中国的食品饮料企业中,营收破千亿的并不多,破千亿还能保持双位数增长的更是少见。

8月底,伊利股份发布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伊利营收634.63亿元,净利润61.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12.31%和15.4%。

这份财报在众多乳企的半年考中算得上亮眼。据食品板数据,上半年32家乳企中,有25家营收增长,但却有21家净利润下滑,且不少企业净利下滑超50%。

对乳企而言,如今的增长逻辑已从量增转为价增,高端化、小众化、低温化开始引领新潮流。乳制品的消费也不再局限于一日三餐,烘焙、奶茶、零食,乳制品在多元化场景中渗透得更广。

乳业分析师宋亮指出,“自2021年(最迟2023年),中国乳业将迎来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即第二个黄金十年 。”

巨头下沉,地方反攻,围绕“下一个十年”的乳业拉锯战已经打响。

01.成为千亿乳企后

A股食品企业中,营收超过千亿的有三家——茅台、金龙鱼、伊利。相比之下,茅台高价、金龙鱼是日常刚需,伊利靠的是几块、十几块一瓶的奶。

2022年上半年,伊利营收634.63亿元,净利润61.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增速也都实现了双位数的增长。

跨越千亿后,伊利还能怎么涨?

具体来看,伊利营收主要有三大板块,液态奶、奶粉及奶制品业和冷饮业务。

液态奶是伊利稳固的“基本盘”,上半年液态奶业务实现营收428.92亿元,占比达67.6%,纯牛奶、金典和安慕希三大拳头产品均已达到超200亿的营收规模。

液态奶行业的“量增转价增”逻辑十分明显。无论是常温牛奶特仑苏、金典,还是常温酸奶纯甄、安慕希等,越来越多高端线产品出现。

据国联证券数据,金典近十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9.48%,相较之下,纯牛奶近十年的复合增长率尚不足5%。而安慕希横空出世后,十多年间营收就突破了300亿元,成为伊利最赚钱的“现金奶牛”。

液态奶之外,奶粉和奶制品业务的增速也惊人。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营收达120.71亿元,同比增长58.28%。

在发展自身奶粉业务的同时,伊利还收购了澳优乳业。据国联证券测算,伊利在收购澳优后,婴儿奶粉市占率将达到15%左右,几乎与飞鹤持平。

伊利的奶酪增速也高达40%,市场份额增长4%,位居行业第二。早在2018年,伊利便成立奶酪事业部,通过渠道优势快速铺货。上半年,伊利奶酪已覆盖50万家门店,预计年底布局的门店数量将达到100万家。

此外,中金公司研报显示,伊利雪糕、冰淇淋连续十年销量全国第一。国内冷饮销量前五的品牌中,伊利的子品牌占据三席。在“雪糕刺客”涌现的上半年,伊利冷饮业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71%,增速行业第一。其中,巧乐兹增速高达33.31%。

放眼中国的乳业市场,伊利多年来与蒙牛保持百亿的差距,且二者营收增速一直不相上下。短期内蒙牛想追平甚至超越伊利不易,更不用提后面的一众小弟。乳业领域,“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加速形成。

不久前荷兰合作银行公布的全球乳业榜单中,伊利连续第3年稳居“全球乳业五强”。前四名中有三家企业增速只有个位数,位列第一的兰特黎斯为16.2%,伊利凭借31.7%的增速成为全球乳业20强中增长最快的企业。

但伊利也并非高枕无忧。财报显示,伊利的主营业务同比增长仅有1.14%,此外,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2022年上半年伊利的毛利率有所下降。

主营业务增长乏力,奶粉和奶制品业务和冷饮业务尚未成为第二曲线:奶酪中妙可蓝多稳居行业第一,背后更有蒙牛撑腰;冷饮业务如今也面临着钟薛高等一众后浪冲击。更不用提饮用水、功能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新领域布局,财报中甚至少有提及。

想成为“世界的伊利”并不容易。对比雀巢,其业务遍及乳品、糖果巧克力、瓶装水、咖啡饮料、烹饪、宠物食品、健康营养七大板块,且各版块收入较为均衡,而伊利的营收基本靠液态奶支撑。

更何况从1867年成立至今,雀巢横跨了两个世纪,曾凭借敏锐的眼光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时代沉淀下的雄厚积累远非伊利可比。

02.千亿巨头养成记

伊利的成功既踩中了时代的红利,也有自身战略决策的因素。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超高温瞬时灭菌技术和无菌包装技术的引入,常温奶出现,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
加上“一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理念逐渐普及,牛奶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必备饮品,常温奶市场份额逐渐超过低温奶。

伊利和蒙牛也在此时崛起。通过与纸业包装巨头利乐的合作,伊利、蒙牛的常温奶发往全国,而彼时,光明等老牌乳企还在因冷链建设不完善受制于地方。

常温奶使得伊利加快了全国扩张,与老对手蒙牛十几年的明争暗斗,则成就了彼此,也促进了乳业发展。

2005年,伊利率先推出风味乳饮料伊利优酸乳,主攻青少年市场,蒙牛紧跟其后推出蒙牛酸酸乳,并凭借赞助《超级女声》爆火。

也是在同一年,蒙牛先人一步,推出高端品牌特仑苏,伊利立刻加码,于次年推出伊利金典纯牛奶。

之后蒙牛有未来星,伊利便有QQ星,伊利有安慕希,蒙牛便推出纯甄……你来我往间,“草原双雄”打得难舍难分。

转折点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蒙牛、伊利奶粉均在不合格名单上。根据国家要求,此前生产的乳品必须全部销毁,这对企业而言是笔不小的损失。

在损失承担上,蒙牛和伊利给出了不同的做法。蒙牛向自己的经销商提出共同承担责任,伊利选择独吞苦果。

2012年,伊利再度超越蒙牛,登顶乳业第一的位置,并稳坐头把交椅至今。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产品、渠道、营销和供应链缺一不可,也正是这些板块的协同发展,成就了伊利今天的版图。

近两年,气泡水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伊利安慕希顺势推出了首款充气酸奶——有汽儿,这也是国内首个在酸奶中采用创新性充气工艺的产品。

此外,继矿泉水、能量饮料和植物基产品后,伊利今年还进军了即饮茶领域,推出了无糖茶产品“茶与茶寻”。

渠道更是自不必说。早在2006年,伊利就提出了“全国织网”计划,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全国各地,率先完成了“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成为首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制品企业。

截至今年6月末,伊利股份经销商总计1887家,净增4879家。有数据统计,平均每个县级行政区有超过5个伊利经销商。

中国乳业长期面临着奶源供应不足的问题,这也导致了乳业“得奶源者得天下”的局势。优质稳定的奶源供应,成为乳企竞争的重要护城河。

1999年,伊利制定并实施了“奶源四步走”战略,建立起以呼包、京津唐、东北为主的三大奶源基地。除了自有牧场,伊利还拥有辉山牧业、优然牧业、赛科星等供应商。

多年来,伊利通过收购、持股、战略合作等方式不断加码奶源产地。如今,伊利在中国占有25%的原奶产地。

营销上,伊利不仅常年霸占电视广告的黄金时段,在业内更是有综艺“救世主”的称号。仅在2022年上半年,伊利赞助的综艺节目便超过了15档,且大部分都是独家冠名。

作为一家从时代里熬出来的企业,伊利也难避免老化的问题。

从财报来看,伊利超90%营收都来源于经销商渠道,常温液奶大约有20%的销售是在一二线城市,80%在下线城市。在下沉市场安稳度日的伊利,终究离Z世代远了点。

另外,尽管伊利有纯牛奶、金典和安慕希三款大单品,但近几年出的新品却少有水花,2021年财报显示,伊利近几年推出的新产品占营收的13.4%。

产品推新追不上年轻人的脚步,渠道远离年轻人的视野。跨越千亿后,伊利也迎来了新一轮大考。

03.“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2022年已经过半,除伊利外,32家上市乳企也发布了半年报。

从成绩来看,可谓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龙头企业凭借规模化优势在疫情之下表现出了较强的抗周期性,但更多的企业则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上半年营收增长的乳企超过7成,但增利的却不足4成,净利突破1亿元的不足3成,伊利、蒙牛和光明3家头部企业净利合计占比超8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加剧。

整体来看,当下中国的乳制品市场竞争格局呈金字塔形状。第一梯队以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为代表,两者通过拓展液态奶市场建立全国渠道网。

第二梯队以新乳业、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君乐宝乳业等区域性大乳企为代表,他们通过低温奶或差异化品牌的营销,完成市场扩张。

第三梯队的代表企业为天润、科迪乳业、百菲酪等地方性乳企,处于更区域性、更细分领域。

但市场并非铁板一块,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高端奶、小众奶、低温奶等领域成为乳企们抵抗伊利、蒙牛下沉的新方向,也冲击着原有的竞争格局。

2005年,蒙牛特仑苏诞生,拉开国产奶的高端化序幕,伊利紧随其后推出高端品牌金典,之后新希望、圣牧等乳业也纷纷布局高端奶市场。

如今,乳企的高端化更是武装到“牙齿”,从饲料、牧场、牛种、原奶到奶产品、成分、加工技术乃至包装,为了给用户提供一杯更健康的奶,乳企内卷频频升级。

高端化之外,羊奶、骆驼奶、水牛奶等小众奶凭借着更具营养价值的成分成为新趋势。羊奶市场在近5年增速高达25%,吸引了不少企业入局,君乐宝此前便推出“臻唯爱”羊奶,今年谋求上市的红星美羚和美庐生物也都是以羊奶起家。

尽管小众奶异军突起,但市场规模尚不能比肩牛奶。即便羊奶已成为第二大奶类制品,但依然只能占整个乳业市场的4.5%,后面的驼奶、水牛奶更不用说。

更多的机会在于低温奶赛道。

常温奶领域,伊利、蒙牛领跑全国的格局难以撬动,低温奶却因为对距离有要求,且冷链建设成本高,成为乳企们破局的关键。事实上,低温奶市场更加分散,长期盘踞地方的“诸侯”要比伊利、蒙牛更具优势。

低温奶的瓶颈在于保质期。即便是超巴奶也只能将保质期延长到15-28天,覆盖周边500公里的范围,因此如何在保质期内将一杯低温奶送到消费者手中成为竞争的关键。

在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中国的大冷链体系已经很完备,唯一的不足便是面向三四线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冷链体系。

小城市缺乏零售业态,无论是冷柜还是大型商超都不发达,因此低温奶难以攻入。未来,围绕下沉市场的供应链也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04.结语

如今饮奶的频次不亚于喝其他饮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乳制品制造企业产量为1510万吨,同比增长仅1%。

将时间线拉长,中国牛奶产量自2008年突破3000万吨后,近10年来始终保持低速增长,与2008年前10年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语。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乳制品也不再局限于“奶”的形态,烘焙、西餐、茶饮……乳制品借助多样化的形态向其他领域渗透,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不断打破乳制品的边界,也将市场规模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1-2030)》指出:2020年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38.14千克,2030年将达到人均47.9千克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全球人均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年均增长率2.3%。

巨头能凭借规模和供应链优势下沉到区域,区域性乳企也能通过扩张兼并严守阵地。

消费在增长,行业在迭代,稳定的竞争格局下,暗流涌动。

行业观点:电商冲击下 为什么实体店不会消亡

12-20

振兴、升级、低碳 这些词汇背后是奶企的目光焦点

行业观点 09-13

君乐宝乳业董事长魏立华:未来最好的奶粉一定在中国

乳业 09-13

全球最大婴童展评出创新奖 能引领流行趋势吗?

母婴行业 09-13

快手能挽救童装商家业绩增长吗?

童装行业 09-12

标签:行业观点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