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实业跨境并购遭到更强监管 过去十年六成交易未给买家创造价值

中资实业跨境并购仍强劲

虽然在监管收紧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中资跨境并购整体降温,交易规模同比显著下降,但21世纪经济报道综合采访发现,受监管收紧影响的主要是财务投资型和非主业跨境并购,与主业高度一致的实业类跨境并购并不在限制之列。这些中企仍有强劲的对外投资和跨境并购需求,比如最近意大利的一个美容展上,就有数百中资企业伺机并购当地企业,其中很多还带着投行人士有备而去。

麦肯锡4月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资跨境并购数量的年增幅达到33%。2016年,跨境并购交易金额高达2270亿美元,是境外企业在华收购额的6倍。然而,近期中资跨境并购显著下降,今年第一季度跨境并购的规模为3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规模为860亿美元。

财务型和非主业跨境并购遭到更强监管

“尽管过去几个季度因外汇管制收紧导致跨境并购陡然减速,但是中国仍然处于跨境并购长期增长通道的早期阶段。”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高旭4月5日在媒体发布会上表示,这一波的放缓更像是一次短期修正,中长期来看,中资跨境并购增长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中企跨境并购金额仅占2015年GDP的0.9%,而欧盟企业和美国企业分别为其GDP的2.0%和1.3%。

高旭分析,中资跨境并购有三个动因,首先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第二个是企业对于投资回报的需求。另外,中国产业的技术升级换代的需求很高,而海外并购是实现捷径之一。

对于当前的监管收紧,高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就我们最近所参与的中企跨境并购来看,遭到更强监管的更多是财务型投资和非主业投资。而有几个企业所做的并购往往跟主业高度一致,能够提升其产业技术或者扩大品牌效应,从而我们在国家审批和融资上并没有遇到很大的问题。”

去年12月初,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四部门连续通告称密切关注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有媒体在3月报道称,境外投资条例将在年内出台,但后来商务部否认了该消息。

“放眼全球,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直接实施行业监管的并不多,除非投资主体有特殊性,比如说中国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有保监会,银行有银监会,证券公司有证监会,该行业的监管机构对其到境外设同类机构有专门的规定,但是整体而言不会对境外直接投资有产业指导目录,而更多的是一些政策导向,比如对于某些产业或者说某些国别,可能在融资方面给予更多便利或扶持,但不会具体划分说你只能投这个不能投那个,往往是(资金)进来时有这样的监管,出去时不会有这样的监管。”贝克·麦坚时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合伙人阮振宇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可能也不会细化到上述程度,预计最多是在大方向上做一些区别,国企可能从国资监管方面做一些限制,其它企业可能还是从规模、金额上再加强一些审慎的管理。

“其实很多行业都有其行业性的海外投资指导条例了,那么是不是需要全面的跨境并购条例,值得我们思考。不过,我们预计未来3到6个月内会出台更有针对性的外投外汇举措。”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岑明彦4月5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过去十年六成交易未给买家创造价值

麦肯锡《中企跨境并购袖珍指南》以过去十年内的中企跨境并购为研究范围,剔除了部分公开信息很少的交易后,对余下的500多宗交易进行了分析。其研究显示,以当初交易双方定下的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这个标准来看,中企过去十年的跨境并购成绩并不如意。约60%的交易,近300宗,约合3000亿美元,并没有为中国买家创造实际价值。

收益最差的当属2000年代后期的能源类收购项目。过去十年间43%的跨境并购交易(即217宗,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56%)与自然资源相关。其中,80%的交易发生在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期间,直到金融危机时达到峰值。其余20%发生在之后三年价格回落之时,因为价格下跌被视为买进良机。然而,在大多数交易达成后,大宗商品价格都维持在低于收购价的水平。据麦肯锡研究发现,其中84%的交易(占总交易额的89%)的平均亏损为期初投资的10% 。

第二类收益较差的是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类型的交易,尤其是收购少数股权的交易,大部分交易集中在金融服务和电脑电子行业,平均亏损为期初投资的30%左右。

受创最重的当属零售业和专业服务业,平均亏损为期初投资的70%。同时,麦肯锡报告指出,回顾所有跨境并购,发现控股比例对投资的成功与否的确很重要。在505宗交易当中,34%为非控股类投资,其成功率仅为约30%。对于控股类投资而言,成功率高达45%。

此外,报告认为,海外并购失败的首要可控原因是没有做好投后整合。“尽管投前的尽职调查和融资很重要,但整合和投后管理是境外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许多国内企业这方面的经验需要提升,被动管理是不可行的。”高旭说。

中型企业主导且多数溢价不高

除上述问题外,麦肯锡的报告指出,近年来许多人对于中企跨境并购存在一些认识偏差。那些抢占头条的大型并购案并不具有代表意义;其实过去几年以来,中企跨境并购大多由中型公司主导,过去三年的交易规模中值只有 3000万美元,而且大多数交易并非高溢价收购。

许多中企的大型跨境并购都是由国际银行提供融资。以中国化工收购世界第五大轮胎巨头倍耐力(Pirelli)为例,该交易总额为86亿美元,其中85%的融资来自境外银行和国债市场。在规模达470亿美元的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的交易中,70%的融资来自于境外银行和国债市场;另外在腾讯86亿美元收购Supercell一例中,来自境外的融资占到了41%。

另外,有观点认为中企跨境并购热潮背后主要的推手是政府。“我们的研究发现,具有中国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在境外投资中起到的作用有限。过去3年,共有551家基金参与到了中企跨境并购财务/战略的联合投资中,只有12家是中国政府持有的投资基金,中国民营基金占到了96家,而境外基金达到了442家。”高旭说。

电商税改给跨境母婴电商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06-28

天猫跨境母婴电商618活动业绩涨幅1735% 发展前景可观

06-24

跨境母婴电商背后付出的究竟是什么

04-23

跨境母婴电商面对“税改”出了什么对策呢?

04-20

全球婴童深度观察: 看清跨境母婴电商背后的痛点

11-07

标签:跨境母婴电商 电商市场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