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终端经销商转做电商会不会有大收获? 线上+线下才能拥抱市场

当线下生意越来越难,连续两三年没有增长,不少经销商将目光放在了线上,甚至老板亲自盯,下手干。

坦率地说,我是不建议经销商做电商的,道理也很简单,线上线下经营的逻辑完全不同。

当然,说这些没有用,还是有不少经销商跃跃欲试,进入线上电商。门槛也很低,一两个人运营,注册开个天猫、京东**专营店,本来有商品,还是知名品牌,仓库离快递站很近,仓管人员打个包发货,生意就能运转起来。不影响现有生意,同时也不存在窜货。

虽然事情简单,但事实上,要想做出一些成绩来,或者说能将这块业务盈利,不做到千万元以上的规模销量,很难有真正的利润。

电商对经销商而言是不是一条好出路?当越来越多经销商入局电商时,我们必须去深究,帮助经销商理清背后的关键要素,以此为更多经销商和品牌商带来思考。

01

为什么要做线上电商?

为什么要做线上电商,问题虽然看似简单,真正要回答明白不容易。我找了不少经销商交流探讨,总结出四点:

1. 销量—跟上游厂家有关

上游品牌商年年任务涨,没办法,完不成任务拿不到返点,周边窜货也容易被罚,如果只是倒买倒卖贴返点,这跟完不成任务,没什么区别。

厂家永远是看你的销量,量大支持就大,量大自己也有面子。电商,是一个新渠道,直接到C端消费者,厂家的区域管理者也没有太多意见。为了完成任务,作为一个渠道完成销量。

2. 品类—跟品类结构有关

这一点表现在日化纸品、口腔、清洁、洗护等品类尤其明显。计划性消费品类,不需要立刻使用,且价格敏感度高。而且品类的增长空间巨大,部分品类在线上,近年来有着百倍的增长。

身边同一品类的经销商朋友,做线上,一两个亿的大有人在,实实在在身边的案例,怎么能不心动呢?

3. 趋势—跟消费需求有关

线上消费趋势明显,这一点都能看到。年轻消费群体90后、00后,哪一个不电商。从最初的服装、3C数码、家电,到现在的快消。

再结合部分的日化品类,线上做到千万级销量,轻轻松松,但如果要在线下区域市场,一亩三分地,一个细分品类做到千万销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场容量就摆在那里。

4. 市场—跟本地市场有关

线下市场来客数下降,人流非常有限,明显感觉到吃力,再者同一品类的经销商,竞争对手也盘踞数年之久,也不弱,增长遇到了瓶颈。

再往后3-5年,线下传统经销商的路越来越窄,做了电商可能还有活的机会,如果不做,5年后的生意越来越小,这不是靠努力就行的。

当一个经销商在本地市场做到本品类的TOP3,基本上竞争格局已经定了,市场稳固了,不仅仅是市场的瓶颈,也是经销商的瓶颈。

以上就是经销商做电商的四个关键原因,我想也是绝大多数经销商的想法。如果我们仔细看每一条原因,100%正确,无法反驳。

但线上电商,真的是唯一或者说最好的出路吗?

02

电商是不是一条好出路?

刚刚只是说了四条关键原因,如果继续说,100条理由都能说出来。当然,同样的,如果让经销商不做电商,也能说出100条。

什么经营逻辑不同,线上竞争激烈,红利期已经过了,等等。但对于想做电商的经销商,已经听不进去了。

之前我问过一个经销商,为什么不考虑再接其他品牌,做大线下生意,他的答案是:“再接一个品牌,一年做个几十万,上百万,也没意思。一个月挣个2万、3万,还费精力,太小了。现在已经是三五千万的销售规模,看不上”。

我继续问到,跨品类呢?经销商依旧摇摇头,之前也有过尝试做食品,但品类不同,有不少难度。像日化纸品,保质期都三年。食品长则才一年,短的六个月,市场操作方法节奏完全不一样。

相比之下,似乎线下已经无路可走了。而线上电商,可能是唯一救命稻草!

事实,真的如此吗?

首先我们站在一个区域市场视野,看总体经销商的变化。记得曾经与一位做城配创始人的朋友交流,他说道,在一个常驻人口700万的地级市,根据在注册的商贸公司统计,各个细分类目加起来,约有700-800家经销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线上电商的冲击,人力成本的增加,3-5年内剩下的经销商数量约在100-200家。

当看到这句话,估计不少经销商会举双手赞同,也感叹于生意的艰难,或许自己会成为消失的一员。

很多经销商看到这样的数据,往往是悲观的。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却看到了里面巨大的机会。什么机会?经销商数量虽然在大幅降低,但线下的体量,不可能同比例下降,线下巨大的生意体量依旧需要这100-200家经销商来承载。

谁是这100-200家经销商,这是不是机会?

在一个区域市场,当一个经销商在自己经营的品类或品牌达到41%或71%(兰彻斯特法则)时,将自己在门店覆盖、门店执行,以及业务组织的能力,复制出去,通过跨周边品类的扩张,实现生意的二次增长。

03

经销商的线下生意:做深做宽做厚

生意的发展趋势,就像打仗,生意越不行,越要减人,越减少人员投入越容易进入恶性循环,完不成品牌商任务,最后被取缔,再最后生意也就不干了。

经销商生意都难做,而如果此时,迎难而上。当做好本地的市场门店覆盖,当在自己的经营品类中达到瓶颈时,果断跳出去,跨周边品类。比如做纸品的,跨入到口腔领域;比如做调味的,跨入到粮油领域;比如做休食的,跨入到牛奶领域……

可能会有经销商说品类经营的差异问题。但换个维度,如果躺在过往的经营舒适区,还谈什么二次增长呢?你跨了品类,建立了渠道壁垒,有了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更强了,自然而然,其他经销商就弱了。

假设在一个区域市场某品类的容量是1亿,当经销商做到了4000万销量,市场排名TOP1,第二名是3500万,第三名是2500万……此时,经销商在该品类的经营策略是维稳。

因为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稳定了,三足鼎立,谁也干不过谁。千万不要想着,我要做到5000万、6000万,因为很难,相应配置的资源更高,同时竞争对手也不是吃素的。当然,也不要想着,品类趋势在线上增长很快,到线上去。

最恰当的方式:维稳,保持原有基础不掉队。找周边品类,通过业务人员的扩张和复制,再建立根据地。当原有品类下滑,线上趋势确实不可逆。其他经销商更难了,经过3-5年,排名靠后的经销商撑不住了,你可以收割原有的品类容量。

同时,通过周边品类的扩张,短期内是有投资的,甚至1-2年内不见利润,但你沉淀下来更多的是门店的粘性和组织的稳定。

另外,对单店的投资效率是下降的。当你有5个品牌在超市门店做打堆时,与你只有1个品牌做打堆,其投资费比肯定是不一样的。

过去我一直在强调,经销商生意的底层是传递价值,把货从A点搬运到B点,传递价值的工作永远只做80分,因为你做不到100分。想做到100分,所花费的精力和人员成本会呈现几何式增长。当你在一个品类做到该品类区域市场的前2名时,将这些市场操作经验复制在其他品类中。

因此,对于当下无论是已经在做电商,或者正在考虑做电商的线下经销商,我都建议重新梳理一下自身公司的经营战略方向。基于此,我也给经销商提出了“三度”经营战略:

1. 区域市场做好厚度

2. 品类结构做好宽度

3. 门店覆盖做好深度

当绝大多数经销商对线下失去增长的信心时,反而我相信对一部分经销商而言,这是巨大的市场机会。

回到主题,电商虽然近年是呈现增长,是机会,但对传统线下经销商来说,只是一个生意机会,一个渠道机会而已,根本构建不了长期的生意壁垒。线下区域市场的精耕,才是战略机会。

虽然是战略机会,毋庸置疑,也充满着巨大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管理的挑战,跨品类经营需要冲破的是:改变过去靠个人智慧、品牌资源的红利,取而代之的是多品类管理、多门店管理、多人员管理。

管理挑战相比市场机会,或者说线下相比线上,选择线下更是经销商们的明智之举。

三孩政策|母婴电商红海市场开启 亟待净化母婴电商市场的乱象环境

07-30

90后进阶为母婴人群主力军 2020年中国母婴电商市场规模已达8723.7亿元

07-09

2019玩具电商市场报告:中国原创IP仍待培育,玩具租赁成新风口

05-23

贝因美线上线下相结合 猛攻电商市场涅槃重生

杭州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 12-21

8090母婴电商市场成消费主力

10-21

标签:电商市场 母婴电商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