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常见疾病
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鹅口疳、鹅口白疮等,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疾病因为常常在口腔里发生白色的假膜,有时这种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样。所以又称为雪口病,常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表现为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口腔不清洁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亦可发生在体弱的成年中。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宝宝患了鹅口疮通常会感到口腔不适,有时会感到疼痛,多半宝宝会因此减少吃奶;鹅口疮还会造成宝宝吃奶时呼吸量不够,使宝宝营养摄入不够,出现营养缺乏症。
任何年龄都可出现鹅口疮,但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鹅口疮症状主要表现为: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寨卡”原是非洲丛林的名字,后来病毒爆发,科学家分析成因时发现这种病毒来源于这片非洲丛林的一群猕恒河猴,于是将这种病毒命名为寨卡病毒。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病毒,扩散速度快,2015年以来已扩散至美洲、东南亚、西太平洋岛国。
首次被记载的寨卡病毒病例于2007年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出现。2013年10月开始,寨卡病毒传到波利尼西亚,感染上万人,疫情严重。2015年5月,疫情持续发酵,巴西出现大批感染者,成千上万人生命被威胁。截至2016年,45个国家发生寨卡病毒疫情,包括哥伦比亚、墨西哥、玻利维亚、多米尼加、洪都拉斯、巴西、圭亚那等。
至2016年2月底,中国出现三个寨卡病毒感染者,其中一个为38岁的义乌人。患者曾去斐济和萨摩亚旅游,回国后出现无诱因的发热畏寒症状,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是一种通过伊蚊传播的虫媒病毒,多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土著居民身上发现。最早发现该病毒是在乌干达寨卡丛林恒河猴中,随后在坦桑尼亚、密克罗尼亚、波利尼西亚、巴西、中国等居民身上均有发现。感染病毒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症状。
起初,患者症状表现轻微,低热、出疹、头痛、眼红,数天后,关节疼痛、眼眶痛、无力、恶心呕吐、腹痛、口腔溃疡等症状相继出现。但伴发症状较为少见,多数人症状表现温和,持续时间短。严重者需住院接受治疗,与外界隔离。
如果新生儿感染病毒,病情较为严重,头部会畸形。头部畸形由寨卡病毒感染婴儿大脑,导致婴儿脑组织钙化,皮质萎缩,进而引起脑室萎缩。小部分婴儿因中枢神经受累会出现关节挛缩,关节红肿疼痛。病情无法控制时,婴儿会死亡。
另外,妈妈在怀孕期间要做好预防措施,不要到疫情高发的国家旅游,外出穿戴严密遮挡身体各部位的衣服,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低热、出疹、头痛、关节疼痛、结膜炎症状,提高警惕,到医院做详细检查,及早治愈疾病,确保自己和宝宝安全。
口水疹多是由于皮肤经常受潮湿或异物摩擦等刺激因素,有时可导致皮肤角质层受损。其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疼痛、轻度肿,好发部位是嘴角等嘴唇边缘。一般为婴幼儿多见病症。宝宝出现口水疹多是在长牙期常常流口水导致的。
宝宝口水疹多是在长牙期出现,通常是在宝宝六个月之后。宝宝在长牙之后,常常会流口水,原因主要表现在婴儿从单纯的吃乳渐渐过渡吃一般食物,由于食物的刺激,沿着神经传递到唾液腺,唾液腺加速口水分泌。当婴儿从躺着位转换成坐位或站立位时,口水容易从口腔内流出,表现为口水增多;婴儿口腔小,口底浅且无牙齿阻挡,又不会节制口腔内的口水,使口水易从口腔内流出,表现为口水增多;婴儿时期吞咽功能较差,不能很好地借助吞咽反射来吞下口水,使口水易流出,表现为口水增加。另外半岁左右的婴儿正是乳牙开始萌出的时期,萌牙时对神经的刺激,也会使口水分泌增加,导致口水易流出。如果婴儿是因这些原因引起流口水,属正常生理现象,是不需治疗的。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
大类
-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