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母婴专题> 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

  • 儿童多动症是什么

  • 儿童多动症的原因

  •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 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看到宝宝活泼好动是不是很可爱呢?对世界上所有新奇的东西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看到什么都想趴过去摸一下,宝宝可真的是天底下最可爱的人了呢,不过家长们可要注意了,如果你家的宝宝特别好动,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单纯的天性问题了,而是儿童多动症,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多动症是什么,下面这篇文章就是关于儿童多动症的详细介绍。

所谓的儿童多动症医学名称叫轻微脑损伤综合症,也叫学习技能障碍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又被叫做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一般的患儿智能正常可正常学习,但是学习、行为和情绪方面是有问题的,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等,这类疾病一般是小时候就会有的,将会延续到成人,以学龄前儿童症状最为突出,根据调查显示,患有多动症的儿童一般男孩比女孩多,比例为5比1,许多人以为就是正常的小孩子顽皮多动,但这是错误的想法,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正确鉴别儿童多动症,并且尽早治疗。

至目前仍未明白,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患儿的母亲常在孕期或围产期有较多并发症,常有大量吸烟或酗酒史。

2、遗传因素,如:患儿的血缘兄弟、父亲等有较多多动或注意不集中表现;双生子中单卵双生子的患病率高达51%~64%;亲属中酒精中毒、反社会人格及癔症者也较多。

3、神经递质、酶的研究结果虽然常互相矛盾,但不失为对本症病因的一种研究途径。

4、严重的铅中毒可产生致命的中毒性脑病、痴呆等神经系统损害,但轻微铅中毒是否可产生多动症,至今尚无结论。

5、社会、家庭、心理因素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环境或家庭条件(破裂家庭、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父母性格不良、酗酒、吸毒、有精神病等),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并影响病程的发展与预后。

6、其他因素:营养问题、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或添加人工色素等可能使儿童容易产生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在医学上一般称之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是儿童和青少年期间最为普遍的心理障碍之一。这类患儿的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难。
表现一:注意力不集中
1、常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工作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
4、常不能按别人的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
5、常难以组织工作和学习;
6、常逃避、讨厌或不愿做要求保持注意集中的工作(如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7、常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学校指定的作业、铅笔、书本或工具);
8、常常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9、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
表现二:多动或冲动行为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
2、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的环境中常常离开座位;
3、常在不恰当的情况下乱跑或乱爬(成人或青少年仅限于主观感觉坐立不安):
4、常难以安静地玩耍或从事闲暇活动;
5、经常忙个不停或常像“装上了发动机”似地不停地动;
6、经常说话过多;
7、常常别人间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8、经常难以安静等待或按顺序排队;
9、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如插话或干扰别人的游戏)。

1、药物治疗
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
2、精神治疗
药物治疗是对症的。动作过多往往经药物治疗而得到控制。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对患儿的不良行为及违法举动要正面地给以纪律教育,多予启发和鼓励遇到行为治疗有成绩时给予奖励,不应在精神上施加压力更不能现骂或体罚。对有不良习惯和学习困难的患儿,应多给具体指导,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断增强信心。文献资料指出药物有效,但药物与教育、行为上的指导相结合更为有效。

有用 30
免责声明:以上文中内容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