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并购战中的中小乳企,谋上市会好过被收走吗?

在乳业巨头的并购战略下,中小乳企的出路也只能是资本化?

巨头的持续“并购”

10月以来,整个食品行业受“科技与狠活”的风波扰动,在C端和二级市场均表现低迷。而一向路人缘不太好的“奶酪第一股”妙可蓝多却逆势上扬,股价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妙可蓝多此次幸免,并不是有什么“科技与狠活”之外的绝活儿,而是因为乳业大佬蒙牛的加持。

巨头并购战中的中小乳企,谋上市会好过被收走吗?

10月9日晚间,妙可蓝多发公告称,公司于当天收到控股股东蒙牛乳业发来的《上海妙可蓝多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拟以每股30.92元要约收购妙可蓝多5%股份。据悉,本次要约收购所需最高资金总额为7.98亿元,要约完成后,蒙牛将合计持有妙可蓝多1.81亿股股份,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5%。

事实上,这已是今年以来蒙牛对妙可蓝多的第三次增持。今年1月和3月,蒙牛在二级市场通过两次集中竞价的方式合计增持妙可蓝多1.53%股份,使得其对后者的持股比例从28.46%增加至30%。而在此之前,蒙牛已通过一次战略投资和一次增持,取得了妙可蓝多的控制权。据统计,从2020年初次“结缘”到最近一次增资,蒙牛在控股妙可蓝多前后共花费约41亿元。

在已经取得控制权的情况下,蒙牛依然一再“加码”妙可蓝多。在业界看来,这是对国内奶酪市场前景的看好,也是其快速抢占奶酪市场的手段。作为乳业增长新动能,过去几年我国奶酪消费总量的复合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的预计,未来三到五年,我国奶酪业务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亿元。蒙牛总裁卢敏放在今年9月的一场奶酪论坛上,更是给出了千亿规模的前景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蒙牛此次增持妙可蓝多的前几天,新西兰当地时间10月3日,伊利集团旗下新西兰威士兰乳业与新西兰乳企CanaryFoods进行股权交割,完成对Canary Foods100%股权的收购,这笔收购同样被业界认为是伊利加码全球黄油、奶酪市场的举措。另外,在今年2月,市场还传出伊利有意收购百吉福的消息,以弥补其在国内奶酪领域的短板,快速追平、甚至超越蒙牛。不过,此传闻并无后续,收购进展也不得而知。

某种程度上,蒙牛、伊利对奶酪企业的并购操作和意图,正是近几年乳业巨头抢占新赛道的一个缩影。“两超多强”的局势之下,伊利和蒙牛的市场份额虽然占据了我国乳业的半壁江山,但其核心业务仍停留在保证基础营养的常温液态奶上,对新兴品类的探索并不及中小企业。而随着乳业整体增速的放缓,巨头们为保证业绩也开始切入常温奶之外的细分赛道寻找增量,在自身研究创新不足的情况下,“并购”就成了最佳选择。

为增长各显其能

正是基于以上考量,在近些年的乳业市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能在巨头相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只能利用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来“活得好些”,可新品类一旦做出“成绩”,就会引起巨头“觊觎”。最终,巨头要么亲自下场,利用自身系统性优势挤压中小企业,要么将其收入囊中,以最快的速度成为细分行业的新龙头。从实际操作来看,后者更为常见。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近一年就接连在奶酪、奶粉、羊奶、骆驼奶等多个细分领域上演。

今年3月,伊利收购羊奶粉优势企业澳优59.17%的股权,正式控股澳优,以62.45亿港元创造我国乳企近年来最大规模并购纪录;今年7月,伊利又收购了菲仕兰在沈阳秀水的一家奶粉生产基地,这也是后者在华运营的唯一婴幼儿奶粉工厂。

蒙牛方面,今年以来,在资本层面,除了对妙可蓝多的多次加码,2月还传出参与了美素佳儿的竞购案,3月启动了雅仕利的私有化要约。

当然,伊利、蒙牛之外,其他有资金实力的第二梯队乳企也没闲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从西南走出来的新希望乳业,凭借母公司强大的资本支撑,近几年通过一系列合纵连横式并购策略实现弯道突围,从一家地方性乳企晋升为跨区域性品牌,在我国低温奶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近些年“跃跃欲试”的君乐宝,也于上个月曝出已完成了对陕西第一大乳企银桥乳业的收购,在全国化布局上再下一城。另外,稳坐国产奶粉头把交椅的飞鹤也与伊利一起,加入了羊奶粉市场的抢夺战中,于2021年7月完成了对陕西婴幼儿羊奶粉企业小羊妙可的全资收购。同年10月,为完善在西部的奶源和市场布局,光明乳业以6.11亿元的价格完成了对青海小西牛乳业的收购。

其实,国内乳业的并购、大吃小的现象并不新鲜,多年前就已拉开帷幕,只是早期的收购重心放在上游奶源的布局上。然而,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到,近年来巨头的并购考量更倾向于渠道和细分品类的拓展。

风向之所以有所转变,主要受我国乳业增速放缓的影响。

欧睿咨询数据显示,2014-2019年,我国乳制品行业复合年增长率为4.2%,较2006-2014年13.3%的复合增速已大幅放缓。很显然,我国传统乳制品已进入缓速发展的成熟期,今年受整个消费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形势更加严峻,头部企业的业绩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压力之下,多数龙头企业选择通过并购地方性乳企来补齐自己的短板品类、为业绩做加法,至少短期内保证了企业营收和利润的增长。澳优上半年的业绩之于伊利2022年半年报的贡献,就是最好的诠释。

求生存扎堆IPO

大公司持续性“攻城略地”,在行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从巨头口中夺食成了中小乳企们的新命题。光靠技术创新开辟新品类显然不行,最终只会为大企业做嫁衣。于是,在巨头们通过并购扩大版图的同时,中小企们选择了冲击IPO,意图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上已传出十几家乳企冲刺IPO的消息。其中,江西的阳光乳业已于今年5月成功登陆深交所;四川的菊乐股份、内蒙古的骑士乳业,以及新兴品牌认养一头牛和澳亚牧场,均已披露招股书;两家羊奶企业红星美羚和美庐生物,前者IPO被否,后者撤回上市申请;另外,完达山、河南的花花牛,以及广东的温氏乳业和山东的宜品乳业均释放出上市信号。

乳企扎堆谋上市在我国乳业发展史上实属罕见,这也侧面反应了当下乳制品行业竞争激烈的程度。一定程度上,此轮谋求IPO的乳企,多以地方性品牌为主,他们的共性就是规模较小,且品类和渠道单一。

在已披露招股书的企业中,除了认养一头牛和澳亚牧场规模突破20亿,其他均在10亿左右徘徊。即使已成功上市的阳光乳业,2021年营收规模也只有6亿,红星美羚和美庐生物更是不足4亿。这不仅与第二梯队的百亿企业相去甚远,与伊利、蒙牛的千亿规模更是隔了一个“银河系”。

在市场行情好的情况下,这些地方性乳企尚可在巨头相争的夹缝中,以“小而美”的姿态偏安一隅,但碰上今年上游原奶价格上涨、下游消费需求疲软的双重打击,生存就成了问题。一方面,由于上游牧场的布局不够,面对原奶价格上涨,没有议价权的小乳企们只能被动应对,营业成本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在下游,中小乳企业们不仅不敢随便涨价,还要投入越来越多的销售费用加入大企业们发起的价格战中。

上下游的共同夹击之下,中小乳企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难。而乳业是我国食品行业中“马太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如果说大企业的并购是一场锦上添花的“资本游戏”,那中小企业的IPO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突围战。某种程度来说,“不上市筹钱,就只能等死”。这并非耸人听闻的预测,数据显示,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乳企数量已从2008年的800多家减少至如今的500多家,被淘汰的不在少数。

正是如此,很多IPO“钉子户”,如红星美羚、菊乐股份哪怕三战、四战也要谋上市。当然,即使IPO成功,这些企业有了钱自建牧场、钻研新品类、拓渠道搞营销,就一定能顺利突围吗?

实际上,依旧“很难”。在一个过半市场份额被巨头瓜分、且极度内卷的行业,答案除了扑朔迷离,就是满满的不确定性。

乳业收购再下一局!被君乐宝、飞鹤盯上的品类,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10-10

1批次青海好朋友乳业生产的青海老娃娃头酸奶霉菌不合格

10-09

以高山酸奶抢占消费认知,天友乳业开辟品类发展新路径!

10-07

地方乳业上市即巅峰,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10-07

欧盟与美国乳业现况与分析

10-07

标签:乳业
热点招商类目
奶粉
辅食
奶瓶
纸尿裤
洗护
首页联系客服关于我们
全球婴童网-母婴用品行业门户平台,助力行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190
取消
  • 搜产品
  • 搜品牌
  • 搜企业
产品分类查找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大类
小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行业 食品 服饰 寝居 用品 童车 孕妇 玩具 洗护 学习 机构
大类
地区 北京 上海 重庆 天津 广东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